第二百五十章 威严扫地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天子见郑忽竟然敢出兵和他对峙,怒火比之前更盛!

确实,郑忽摆出了这么一副硬碰硬的架势,与当面抽天子的脸无异。

郑忽什么身份?不过一国世子而已!

天子想通过此战给郑忽一个惨痛的教训,而郑忽亦想通过此战让天子认清现实。

别人让着你,那是别人的事,惹到哥头上,哥还真不惯着你。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成你肆无忌惮的资本。

实力不济,即便你是天子,也要夹着尾巴做人。

整天上窜下跳的,真以为所有人都必须顾忌你的天子身份?

郑忽还真不伺候了!

天子等了一阵,见郑忽一点面见他的意思都没有,强压着怒气,让人前往阵前历数郑忽所犯之罪。

对此,郑忽又岂能示弱,他又不是郑庄公,对天子多少还有些顾忌。

于是,郑忽亦遣人至阵前,历数天子的十宗罪。

一,亲佞幸,远贤臣。

二,不能绥德致远。

三,欲废长立幼,背祖宗之德。

四,搅扰诸侯国事,使诸侯不得安宁。

五,离人臣父子骨肉。

六,征发无度,不恤民。

七,使气妄为,常出无礼之举。

八,掩义隐贼,不知悔改。

九,以强凌弱,常以天子之尊而迫人。

十,堕周德,使历代先王怀悲戚之心于地下。

这十条罪状一出,天子瞬间就成为了天下的罪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坏蛋。

震惊,所有人都惊呆了,没人想到郑忽敢这么做。

天子是谁,代天牧狩的昊天之子,所以,天子怎么可能会有罪?

如果说,一定有人敢说天子有罪,那一定是革命之时,就像汤武革命一样。

但汤武革命都是异姓相革,还从未听说有同姓相革的。

而且郑忽看起来并不像革命的样,所以,很多人听完郑忽让人历数天子的十宗罪后,震惊愤怒又有些迷茫不解。

惊世骇俗!

这一通数落,其实比率军和天子对峙对王室威严的打击更大。

如果说,郑忽率军和天子对抗,天子还可以把锅甩到郑忽身上,说郑忽毁信恶忠,不知教训,所以身为天子的他兴大德,诛无道,欲使天下不复闻恶声。

而现在郑忽阵前当着这么多周人、卫人、陈人的面,历数天子的十宗罪,天子或许可以洗地,但他的威严在郑忽命人开口的那一刻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郑忽不过一国世子而已,竟然敢堂而皇之的历数天子的罪状,这让卫公、陈侯怎么想,传出去让列国国君怎么想,郑忽这样的世子都能做的事,没理由哥不能做啊!

可以这样说,即便是天子今日能将郑忽击败,也无法扭转郑忽命人历数天子罪状对王室造成的暴击。

可以说,此事标志着天子正式地跌落神坛!

以后其他诸侯有和天子关系不睦的,直接就可以学习郑忽的故智嘛!

天子此时已经到了暴走的边缘,欺人太甚,真的是欺人太甚!

郑忽把他这个天子当成什么了,竟然敢当众出言斥责,乃父郑伯都不敢行如此大逆之事,你一个流亡在外的公子,是谁给的你这么大的胆子。

如果说方才天子只是想给郑忽一个惨痛的教训,那么现在天子已经对郑忽动了杀心。

郑忽难道没考虑到他这么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吗?

自然是考虑到了。

考虑到了还这么做,那是因为郑忽有自己的考量。

第一,梁子已经结下了,就没必要再讲究什么仁义道德了,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去。

第二,郑忽观天子军阵列严整,天子应该是比较懂兵法的,所以,郑忽存了激怒天子的念头。

天子一旦被激怒,指挥失当,他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虽说郑忽并不认为天子能击败他,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太祖的教训,郑忽怎么敢忘!

第三,无论天子在私底下耍了什么动作,但天子出兵讨郑忽之无礼,可谓是名正言顺。

天子又遣人在阵前将郑忽的无礼举动一一罗列并斥责,这对郑忽一方的士气是有影响的。

郑忽想要扭转这个不利因素,就只能和天子先打一番嘴炮,让两方士卒知道知道问题不是出现在他郑忽一方。

而是天子欺人太甚,逼他离开郑国也就算了,现在他已经流亡在外了,天子还不愿放过他,他这是在无奈之下的奋起反抗。

他才是代表正义的那一方。

不得不说,郑忽的这种做法起到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陉庭士卒闻言皆有愤然之色,他们没想到自家主君竟然被天子逼迫到这种程度。

郑忽什么样的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却又类似的答案。

所以,在郑忽让人回怼天子之后,陉庭士卒人人心中都憋着一股怒气。

天子怎么了,天子就能肆无忌惮的欺负别人了?

而与陉庭士卒大振的士气相反,天子统帅的三军,士气微挫。

郑忽列举的天子十罪,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也就最后一条先王怀悲戚之心于地下是推论。

主要是一时之间,郑忽还没来得及编故事。

不然,郑忽假借鬼神灵异之事,完全可以将天子的不孝给坐实了。

如此言辞凿凿,天子三军的士卒多少是有些犯嘀咕的。

嘴炮是第一战,毫无疑问,郑忽取得了胜利。

接下来,自然就轮到真刀真枪的较量。

手底下功夫不行,说什么都是放屁。

天子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率先命人击鼓,他想要郑忽知道知道天子和王室绝不可轻辱。

天子既然已经准备好了,郑忽自然不会让天子失望。

坐镇中军的他让人挥动大旗,指挥右军的邓荒率人进攻天子左军,也就是由陈人组成的军队。

邓荒接到郑忽的命令之后,当即在己方的一片鼓声中率领右军发动进攻。

陉庭士卒本就在方才阵前一番口水战中怀有愤恨之心,且又有郑忽军功的赏赐作为激励,个个奋勇,驱车猛进,皆欲杀敌以报郑忽之德。

而陈人自从与郑国和解之后,多年无战事,只是迫于天子应召,才勉强兴师相助天子,士卒皆无为王战斗之心。

两军交锋,陉庭攻势又猛,陈人的第一波反击被陉庭士卒以摧拉枯朽之势击破之后,其后的陈人再无战心,纷纷奔散逃命。

这一逃不要紧,却冲动了天子中军阵脚,天子中军士卒亦开始慌乱躁动起来。

统帅陈人的周公黑肩,见势欲阻遏陈人挤动中军阵脚的逃窜行为。

但在此种情况下,陈人怎么可能还会听他指挥。

非但不听他指挥,反而更加卖力的挤动中军。

因为周公黑肩给慌不择路的陈人一个逃窜的方向。

中军这一动,对卫军士气的打击也是极大的。

虢公林父不得已命人斩杀了几个骚动的卫人,卫军的骚动这才渐渐平息,不过士气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提振。

郑忽见邓荒率军一路猛进,杀的陈人几无还手之力,于是再次命人挥动大旗,命令高渠弥向天子右军发动进攻。

高渠弥见右军的邓荒进展极速,一路横推,也起了争功之心,挥军向卫人杀去。

卫人不似陈人,卫军虽然士气有所萎靡,但卫与郑结怨已久,郑忽虽居陉庭,却依旧是郑人。

卫人在虢公林父的指挥下对于高渠弥的进攻奋力还击,一时间,双方杀的是难分难解。

郑忽眼见高渠弥一时难以击败卫军,而邓荒已经大破陈军,于是,又一次的令人挥动大旗,命邓荒向天子中军进攻。

与此同时,他也率领中军压上,两路人马合攻天子中军。

天子原本见陈军溃败,有些慌乱,不过,很快又逼迫自己镇定下来。

现在见郑忽竟然敢主动向他的中军发动进攻,心中愤恨之极。

一面大骂郑忽竖子,竟敢起凌上弑主,一面指挥中军迎击郑忽。

中军是由成周国人组成,成周国人平常秀个天子治下之民的优越感还行,奉天子之命插手别国内政时,打的也是别人让着他们的顺风仗,谁也没见过这种阵势。

说到底,最能打仗的那一批周人,也就是所谓的南国之师已经被宣王埋葬在千亩之战中。

次一点也在犬戎进攻镐京时,消耗殆尽。

平王东迁靠的都是诸侯的兵马。

成周国人根本就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战争。

这也是历史上长葛之战后,周王室迅速衰落的原因所在。

若是成周的军队能够争点气,即便是遭长葛之败,周王室也不至于败落的如此之快。

当时的郑国是列国之间的顶级战力,卫宋蔡联合起来才能和郑国掰腕子,打不过郑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说,不单陈人是猪队友,成周国人其实也是猪队友。

邓荒在左侧猛攻天子中军,郑忽率军在正面与天子中军交锋。

天子中军在稍作抵抗之后,一触即溃。

到了这个时候,天子真慌了。

不慌也不行,再不慌他还真有可能成为周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人生擒的天子。

天子急忙命御戎调转车头,什么天子威严,天子体面,这些东西再重要,也没有逃跑重要。

郑忽率人冲杀,距离天子的车架不过有百步距离。

在天子的御戎调转车头的瞬间,郑忽和天子的目光有交错,郑忽狠狠的瞪了天子一眼,天子更加慌乱了。

也就在此时,周公黑肩率人从左侧冲杀出来,持戟横亘在郑忽眼前。

郑忽本就没有生擒天子之意,也乐的做个顺水人情,命令中军士卒掉头攻击卫军。

这一仗,打赢了也就完事了,将天子擒来,他也没法处置。

反而还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得不偿失!

参考历史上的长葛之战,他今日的逾越之举已经够多了。

打口水仗就不说了,历史上郑庄公都没敢率军和天子中军正面对抗,只是命人打趴了天子的左右两军而已。

过犹不及!

周公黑肩见郑忽率人攻击卫军,心头微松,还好郑忽没有硬刚,不然,他只能通过死来逃避天子被擒的那一刻。

看着郑忽离去的背影,周公黑肩无奈的叹了口气,也不在和陉庭士卒纠缠,而是命人后撤。

王事多艰啊!

能够护卫天子安全脱身,才是而今的当务之急。

另一边,虢公林父率领的卫军和高渠弥率领的陉庭士卒,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都有些疲惫。

而这时郑忽的介入,无疑让原本作战的陉庭士卒士气大振。

更别提,郑忽令军中士卒皆大呼“周军已败!”

一刻钟未到,大批的卫军开始溃逃,卫军也败了!

最快更新,阅读请。

天子现在难道真的堕落到连一诸侯子弟都管束不了的地步了吗?

天子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郑忽付出惨痛的代价,非如此,不可以整肃天威!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而现在,郑忽这个在地上的诸侯之子,而且还是流亡的,见到天兵之后,不但不思悔改,竟然还敢出兵抗拒。

天威何在?大宗的威严何在?

《诗经》所谓“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意指“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应照晢见于天,谓三辰效验”。

诸夏有九旗,其中以日月为常,《周礼》云:“王建大常”。

天子什么身份?天命加身的至高统治者,天下所有姬姓的大宗。

二者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

天子三军对面,郑忽亦亲自率领陉庭三军与天子对峙。

其中,高渠弥将左军,邓荒将右军,郑忽居中军。

大常旗就是三辰旗,大常虽不言星,其实兼有星。

而今能有资格打出三辰旗的,除了天子,再无其他人!

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这是自舜帝以来代表诸夏文明最尊贵的标志。

《左传》言:“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无论此时周王室如何衰微,但它仍旧是诸夏文化圈里无可争议的最尊贵者。

三辰旗在中军,而这则意味着天子亲自坐镇中军。

天子的左右军分别打出的是陈、卫的大纛,由周公黑肩和虢公林父统领。

十日后,陉庭外,汾水河旁。

一面文绣着日月星辰的大旗尤为醒目。

此旗谓之三辰旗,画日月星于旌旗之上,象天之明。

阅读郑王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