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推广简化字也是为了“扫盲”工作,说笔划少了学起来也容易一些。不过像吕老先生这样的读书人,却犯着嘀咕,这一简化不当紧他都快不认得字了。还有就是汉语拼音,也得重头学起,跟个小学生似的。

椿芽知道光是发明“汉语拼音”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从这以后识字率大大提升了,以前多是言传身教口口相授,现在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掰着新华字典就能识字了。爹和娘就去补习班里学了这个,一有空就翻着字典认字呢。

这几年,国家对“扫盲”工作抓得很紧。趁着农闲时节,又掀起了一波“扫盲”运动。这一回跟以往不同,上面发了话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变,还编了“识字记工课本”,从学着写自己的名字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都跟日常生产息息相关。还发动“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甭管是谁都可以当业余老师了。还在墙上刷了标语口号,说“教人读书识字是为人民服务的新风尚”,光荣着呢。

见时间还早,就提着东西去了姜红梅家。说来也巧,姜红梅刚从村子里回来,还笑着说:“刚去了家里,听说你们去镇子上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回赶,怕错过了……”

红梅姐还是那个性子,有啥说啥爽直得很。椿芽就喜欢她这一点,跟她也说得来。虽然两年未见面了,可一点陌生感都没有。这是她少女时代最好的朋友,也有着过命的交情,椿芽很珍惜这一点,还邀请红梅姐带着家人去省城逛逛。姜红梅笑着答应下来,说有机会了一定过去。

*

在家里住了两个晚上,又要离开了。

初二一大早,椿芽和明瑜就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归程。

那邮车是早就说好的,还拐了弯进村来接他们。徐秀兰见椿芽跟孩子们都上了车,那眼圈就泛了红,才来家没两天又要走了?姜茂山也舍不得,可单位里就要上班了,哪能一直呆着?他和椿芽娘是个长辈,就站在院子门口目送着。

姜老爷子在屋里没出来,可一直站在窗前朝外瞅着。姜老太太烧了三柱香,嘴里念叨着平安之类的话语。还跟老爷子说等天暖和了,就让阳阳和果果回来看看,她就喜欢小娃娃。

大林和二林随着马车走着,一直出了村口才停下了脚步。乡亲们出来送行的也不少,那些娃娃们就跟着马车追着跑,直到看不见踪影了才一散而去。

人一走,院里又安静下来了。

没有阳阳大呼小叫的,就像少了好些似的。徐秀兰半天不能适应,就去椿芽屋里站了站。她跟椿芽爹说:“等到退休了,咱也搬到部队上去,天天跟娃娃们在一起……”

姜茂山咧了咧嘴。心说,估计真去了也呆不长,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呢,哪能光想着自己?

*

一家人搭乘邮车赶到省里时,天已经黑透了。

总务科安排了吉普车来接他们,通信员小赵也跟着过来了。到家时已经八点多了,阳阳睡着了齐明瑜就抱着他,等被窝暖和了才让小家伙躺进去。第二天,齐明瑜去单位值班。椿芽还能歇两天,就把家收拾了一下,还把娘给备的蜂蜜干货都收了起来。

短暂的假期就这么过去了。

单位里一上班,过年的气氛就淡了不少。椿芽像往日那般忙碌着,齐明瑜每天提着个公文包去部里,不是开会就是围着沙盘做讲解,和他当年做教官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热情也跟着提了起来。

到了三月里,户籍核对工作开始了。

按照条例孩子的户口随着母亲。齐明瑜是军籍,果果和阳阳的户口就随着椿芽落到了市里,不过家庭地址依然是营区驻地,那门牌号码是统一的,外人倒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户口一转,粮食关系也跟着转了。这么一来,果果和阳阳就上了粮本,跟椿芽在一起。好在部队上有照顾,俩孩子在托儿所里跟其他娃娃一样,就是每月得交一些粮票。因为托儿所上午和中午都管饭,还有牛奶和饼干供应,比大人吃得都好。

为了精打细算,椿芽记起了家庭账务。

现在的粮食都是定量的,得有计划节约着才行。禽蛋类的也有标准,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心中得有个数才成。可副食品吃得少了,主粮的比重就大了,吃得多还饿得特别快。部队上训练强度大消耗得也大,口粮标准相对高一些,可机关里就不一样了。她一个月主粮和杂粮加在一起是二十八斤,果果未满六周岁按标准是十五斤,阳阳还不到三岁按标准只有十三斤。

说起来,这个小家伙太能吃了,早就超标了。好在明瑜回来后,那副食补贴也跟着转回来了,他是高级干部,有肉蛋禽类补贴还有粮油补贴,每个月都能领到肉票和鸡蛋票,只要勤快一点这日子还是蛮不错的。

椿芽核算了一下,就跟明瑜说:“咱们以后少买点饭票,都换成口粮领到家里自己做着吃……”

齐明瑜点着头,自从果果和阳阳开始习武,那饭量见涨,可孩子们正长身体呢,该吃多少就得吃多少。自家做着吃能省不少,闹不好还有结余哪,就打算每天回家做着吃。

椿芽做着计划,也想着法子去弄些副食品。

她想,还得去郊区跑跑,只要有钱还是能搜罗出东西来的。现在的农民都有自留地还养着家禽什么的,以后就不好说了。等到运动一起,割尾巴的风气也跟着起来了,想在集市上换点东西可就难了。还有那公共食堂办起来之后,估计机关单位都得吃食堂,家里的粮食就紧张了。

---

(本文-晋-江-独-家-发-表,谢-绝-任-何-转-载)

※※※※※※※※※※※※※※※※※※※※

捉虫~

李社长也就是李区长,改成公社后这称呼也就跟着变了。见椿芽和齐同志回来了,就呵呵笑着,还是像过去那般爽朗。赵主任端了茶水出来,也很热情。她就是李社长的爱人,管着整个粮店,平日里也挺照顾姜茂山两口子的。椿芽明白这一点,这趟回来也是想过来看看,好好感谢一番。

二人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

趁着下午,一家人结伴去了镇子上。

过年了,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店铺大多关了门。椿芽和明瑜把孩子们放在家里,让大林看着,就提着礼物去了李社长家。

一觉醒来, 就是大年初一。

天气晴好,前来拜年的乡亲们是络绎不绝。姜老爷子的辈分不低, 那些小辈们平日里顾不着,过年了得登门问声好。这是习俗, 即便是新社会了传统礼仪依然保持着。姜家本是军属,又赶上齐同志回来探亲,队里自然也要过来看看。

支书还是姜茂才, 这几年干得不赖, 把村子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大队长是过去的民兵队长, 也是个干实事的,人很正派,跟姜茂山也很熟。

这个效果很好,老师不再紧缺了,农民学文化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村子里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会记账、会记工分的可不少,省得记工员给算错了自家吃亏,脱盲率也达到了八成以上,这可了不得啊。

说起来,“扫盲脱盲”是新政权成立以来的最大成就之一。不过短短几年,全国脱盲率就达到了80%以上,“消除知识差距、提高人口素质”也一直延续了下去。

吕老先生还在村子里教书,一到冬天就咳嗽,返春之后才稍稍见好。他也有了变化,那长衫大褂都收起来了,换上了四个口袋的制服,说现在不兴那个了,干啥都要讲究思想进步。见了椿芽也不喊女秀才了,还跟椿芽说:“哎,这两年的变化大着呢,先是简化字接着是汉语拼音,再不学习就撵不上形势了……”

椿芽也抿着嘴直笑。

见村干部们都来了,姜茂山就拿出纸烟来招待他们,这是椿芽和明瑜带回来的,在乡里不多见也稀罕得很。姜茂才几个客气了一下,就接过烟卷儿,划了火柴抽了起来。

乡里抽得多是旱烟,是自留地里的出产。每年种上几垄烟叶,烤制之后封装起来,够抽个一年半载的。逢到赶集,镇子上也有卖的,还可以拿着东西去换,价钱也公道。这旱烟劲大,味道很冲,抽习惯了就觉得其他烟叶都不够味儿。这纸烟虽然稀罕,可味道清淡价钱又贵,也没人舍得花钱去买。不过,点着烟卷儿看着像个公家人,显得气派一些。

相比起城里的住房条件,农村要好很多。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很大, 屋子甭管好坏都有好几间, 入了社之后都划了宅基地和自留地。这时候的农村跟城里的差别还不是很大, 虽然种地很辛苦, 可干啥不辛苦啊?

他跟二林说:“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除了脑力劳动者,体力活儿都很繁重, 要想脱离农村就得好好读书,也唯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是姐姐跟他说的,他做到了希望弟弟也能做到。

齐明瑜陪着爹说着话儿,椿芽在一旁听着很少发言。

说起来,村子里变化很大,村道拓宽了还铺上了煤渣碎石子,平整了不少,下雨天也不用踩泥巴了。还趁着冬闲,把当年的旱井和引水渠都修葺一新,好使着呢。去年粮食大丰收,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饱饭了。

送走了来客,椿芽就和明瑜一起提着两包点心去探望吕老先生。

*

姐姐一家回来了。

二林激动之余, 还是沉下心来看了会书。大林见弟弟这么用心, 很是欣慰。回到家后,他和二林还住在前院里, 俩人住一间也不觉得拥挤。

阅读从小村花到大军嫂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