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河东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副使狄进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范雍和夏竦自不必说,如今前线坐镇的老将里面,威震西陲,能止吐蕃党项小儿啼哭的是曹玮,但还有一人在军中能与之分庭抗礼,正是高继勋。

高继勋的父亲高琼,在赵光义任京兆尹时,就于其帐下做贴身侍卫,屡从征伐,赵光义在高梁河当车神时,断后的就是高琼,自是大力提拔,十分厚爱,后来在澶渊之战时,高琼作为禁军将帅,代表军方支持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也正是真宗没有缩在后面,亲临前线鼓舞士气,戮力破敌,辽军才在澶州城下吃了大亏,这位军中老将的功劳不容否定。

高继勋当年也在寒光岭之战以少胜多,大破辽军,当然这位最有名的还是他的亲孙女高滔滔,历史上的英宗皇后,“女中尧舜”。

张茂则静静地立于身后,将打探到的消息告知:“禀官家,政事堂内,确有不同之见!”

赵祯目光闪了闪,低声道:“王相?”

张茂则低声道:“王相之意,庆州是边地要郡,直面党项,为求军政稳定,狄修撰不可为知州。”

换成以前,赵祯会不高兴,但此时只是淡淡地道:“王相所虑乃是正理……”

宋夏边境有三条交通要道,子午岭与黄龙山之间的延夏道、子午岭以西的环庆道、龙山两侧的泾原道。

在这三条主要道路上,以延夏道上的延州,环庆道上的庆州与泾原道上的镇戎军最为重要,终北宋一朝,这三大重镇,就多为重兵戍守的战略要点。

其中庆州有山川险阻,北控旱海宁夏一路居要之地,东接延庆水,尽管穿越沙漠瀚海有很大困难,但商旅仍然络绎不绝,同时此路也是军队攻入西夏境内的重要粮道。

历史上范仲淹就是镇守在庆州,在戍边期间还写下的著名词作《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后来范仲淹的两個儿子范纯仁和范纯粹,也全然不怕北地的风沙苦寒,父子两代、兄弟两人四度出任庆州知州,可谓佳话。

但现在如果将狄进安排到庆州,与范雍、夏竦、高继勋平起平坐不说,手中还捏着进入沙漠瀚海的粮道命脉,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哪怕他是提出《定边十策》战略的臣子,这份任命也遭到了王曾的反对,一句年轻不足以在军中服众,难以调遣那些骄兵悍将,就是确切存在的阻碍。

不过赵祯固然认可了王曾的持重之言,却没有为此动摇,反倒提出了解决之道:“狄卿在军中虽无威望,然刘卿是他一力举荐,庆州军务,可令刘卿辅之!”

张茂则道:“吕相亦有此言,陈枢副则提出,让刘将军出知庆州……”

赵祯目光闪了闪,微笑道:“王相不会举荐刘将军的~”

刘平挟大胜李德明之势,威震党项,如今是西北边军的一杆旗帜,倘若命刘平坐镇庆州,谁领兵攻入西夏境内呢?无形中不是反倒赞同了“和党项,诛李氏”的长久之策了么?

换成以前,赵祯或许会被表象迷惑,但此次他立刻反应过来,吕夷简的这一手实在高明,让不让狄进知庆州,对于支持速战的官员来说,都很难办。

甚至于,当王曾和吕夷简开始争庆州知州人选时,就落入了下风,这意味着在陕西四路的划分上,两府已经达成了一致,无形中战略的平衡已经向着吕夷简一方倾斜。

看清楚这层,赵祯不急了。

对于执掌国家的官家来说,当两府内部产生不同意见时,恰恰是最不用着急的时刻,做裁断者远比直接下场与臣子争锋要好,这是他在大娘娘身上切实领悟出来的。

所以对于王曾和吕夷简两位宰相的争锋,刘娥稳坐钓鱼台,赵祯同样平静地予以旁观。

当然,国家大事不能耽搁,前方战机同样拖延不得,政事堂内的争端还是不断传入耳中。

果不其然,王曾很快也意识到自己的失策,但事已至此,狄进和刘平都不能为庆州知州,他权衡利弊之下,还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人选:

“王相举荐夏守赟,任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

……

“夏守赟?于王相而言,这确实是一个稳妥的人选!”

太平坊的家中,狄进和公孙策在大堂内对坐,悠闲品茶。

准确的说,是处于风波中心的狄进十分悠闲,公孙策喝了几口茶,见到对方如此态度,就有些不淡定了:“仕林,你难道不愿去前线?”

狄进道:“愿意!我要断了李氏在党项的根基,这才是真正消灭西北边患的办法!”

“那我们该出手了啊!”

公孙策沉声道:“这位夏将军论资历,可是能入枢密院的,当年还跟李继迁交锋过,王相将他请出来,这是要彻底堵死你去西北的路!”

狄进知道,夏守赟是真宗的潜邸旧臣,从小还在宫中被养过几年,真宗继位后,为右侍禁,当年李继迁反叛朝廷,夏守赟出使绥州、夏州,防备党项人侵略边境,之前也上书过颇有见地的平边方略。

狄进更清楚,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继范雍后,二代镇守西北的军事长官,与他一同调任西北的,便是范仲淹与韩琦。

不过夏守赟的下场,比起范雍更惨。

范雍至少是不敌李元昊的算计,吃了败阵,无奈被调离,夏守赟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或许是起点太高,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到了第一线任命,竟然引起了麾下士卒的轻视,完全无法服众,很快就遭到撤换……

不过也有一说,是夏竦使手段挤走了夏守赟,由此成为了西北一路的最高长官。

然后好水川一战,由于大将任福的贪功冒进,李元昊再度全灭宋军,得胜后投靠西夏的张元吴昊得意不已,留下了著名的“夏竦何曾耸,韩琦不足奇”,嘲讽宋军,夏竦也被免职,调回了京师。

实际上,夏竦在西北一地的治理极有建树,不是敌人几句口嗨能够抹去的,只是这种口嗨往往传播得极广,不了解的人,还真以为夏竦和韩琦在此战中都是废物一样……

如今宋夏战局已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朝堂上论资排辈,适合去西北的还是那么些人。

王曾举荐夏守赟任庆州知州,就很明显是综合考量后的抉择。

范雍、夏竦、高继勋、夏守赟,两文两武,皆是资历出众的老臣,又把刘平空了出来,进可攻,退可守。

在这个阵容面前,狄进作为后进晚辈,即便去了前线,也没什么话语权可言了。

王曾固然被吕夷简打了个措手不及,但缓过神来后,安排依旧稳狠准。

换成旁人,或许就要劝好友避让一二了,公孙策却同样对这位有着深深的信心,同时很不忿这种高层决策:“此番灭李氏,定河西,关乎我国朝伟业,朝堂上却要一味论资排辈?难道那些党项蛮子,还在乎我朝派去边地的,是两朝重臣还是三朝老臣?我一向敬重王相为人,然此番他错了,首相行差踏错,于国更有大害,御史职责所在,不得不谏!”

狄进知道,公孙策准备开喷了,他却不希望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御史言官开始各站一方,开始互相弹劾对方支持的宰执重臣,那样是朝着党争演变了。

所以他取出一份从前线传回的副本,递了过去:“这是机宜司从前线传回的战报,正本已经送入政事堂,明远过目无妨!”

公孙策打开后,匆匆看了,神色顿时凝重起来:“河东丰州有西夏斥候踪迹?李德明莫不是还要寇边?”

“很有可能!”

狄进微微点头:“李德明性情隐忍坚毅,他此番战败,却也不会坐以待毙,侵边河东,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

公孙策奇道:“河东的地形远比陕西崎岖难行,更不适合大量骑兵施展,夏军连陕西都攻不下,凭什么进攻河东?”

“若论整体地势,河东确实比陕西更难攻打……”

狄进解释:“但河东一带的丰州、麟州和府州,与党项领地靠近,镇守那里的禁军远不如西军精锐,而居于那一带的番人,对于西夏更加亲近,最关键的是……辽军的影响力到不了陕西,却可抵河东!”

公孙策变色:“辽人会背弃盟约,相助西夏,攻我河东?”

“那倒不至于!”

狄进摇了摇头:“辽主并不愿兴兵南下,一贯希望坐山观虎斗,在得知李德明要对河东不利,一定会让辽军按兵不动,甚至隐隐对我朝采取威逼之势,让我们与西夏斗得更加惨烈!”

公孙策冷静下来,思索片刻,沉声道:“这确实麻烦,李德明当真难缠,先帝不该予夏人壮大的机会啊!”

“倒也不必太过抬高敌人,在我看来,单就军事方面,李德明远不及其子李元昊那般果断!”

狄进道:“如果是李元昊,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派出斥候,入河东探听消息,而是会集结党项部曲,杀河东一个措手不及!”

公孙策却觉得正常:“李德明此前在三川口惨败,总要安抚麾下各族,哪能如此快地集结军队,再度大举入侵?”

“这就是李德明的顾虑了!对外发动战争,本就是转移内部矛盾的上策,这才是最好的安抚!”

狄进道:“此人统治夏州二十多年,区区一场败阵,还不至于威望尽失,但他瞻前顾后,一方面要顾忌河西境内的稳定,一方面又想借辽人之势威逼我朝,反倒错失了最好的时机,现在别说他能否成功入侵,我甚至有几分把握,让这第二场侵边之战打不起来!”

公孙策完全明白了:“仕林,你要去河东?”

狄进微笑:“不错!陕西局势已定,和党项,灭李氏的策略,从河东开始正式执行!”

……

“河东!”

政事堂内,王曾放下前线奏劄,看向对面那位同僚,眼神里闪过凝重与忌惮。

王曾和吕夷简此前的关系一直很好,吕夷简当年知贡举的恩师王旦,也曾提拔过王曾,丁谓作威作福之际,两人也是处于同一战线,与那等佞臣抗争到底,而自从吕夷简入两府后,也不止一次支持过王曾的决策。

但王曾没想到的是,吕夷简正式为相后,居然如此快地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毫不掩饰地开始争锋相对。

更令他头疼的是,好不容易将陕西那边的局势稳定下来,让吕夷简支持的狄进插不上边,这河东怎么又横生枝节了?

果不其然,当机宜司的奏劄在宰执手中转了一圈,吕夷简威严的声音响了起来:“李贼欲联辽人之势,侵我河东之地,诸位可有应对之法?”

堂内一片安静,都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变数。

至于应对,还真的难办!

西夏不怕,可辽人也集结了军队,在边境虎视眈眈啊!

眼见众人不应,吕夷简接着道:“老夫倒有一个人选,狄进狄仕林,他本是河东并州人士,此前出使辽国,屡屡挫败夏人阴谋,最终迫使辽帝在各国使臣面前对夏用兵,倘若此番辽人蛇鼠两端,自可由他出面质问,辽主何以背信弃义,贤名尽丧!”

别说王曾,其他老臣都面面相觑,惊于这份峰回路转。

与范雍、夏竦、高继勋平起平坐,争夺陕西前线的战争话语权?

不!

事实证明,那个人准备独领一路!

偏偏相比起陕西的局势,可以论资排辈,河东的局势又不同了,极有可能要同时面对辽国和西夏的联手威逼。

即便放眼朝堂,资历为重,也没有人比屡次应对辽人和提出《定边十策》的狄进,更加合适的官员!

因此在首相王曾的沉默下,新相吕夷简缓缓起身,斩钉截铁地道:“前线战况,瞬息万变,不可拖延,两府当向太后与官家举荐,太常丞、三司盐铁判官、史馆修撰狄进,知河东路麟州,兼本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副使,对辽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

只不过随着对政事的越来越成熟,赵祯也很清楚,自己的喜恶终究不能凌驾于朝堂之上,不合时宜地破格提拔,反倒害了自己看重的臣子。

因此哪怕吕夷简举荐狄进,他也要关注一下其他宰执的反应:“两府对此有何见解?”

在这位官家看来,狄进固然年轻,在军中又无资历,但无论是出使辽国,令党项李氏没了那最大的靠山,还是《定边十策》的高瞻远瞩,亦或是一力举荐刘平作为主帅,都在前线早有了深刻的影响,此番出任西北,正是大好时机。

所以无论是攻是“和”,派狄进去前线总没错。

吕夷简此前举荐《洗冤集录》,正是慧眼识珠,如今成为宰相,更是越来越知人善用了。

攻入夏州,尽取河西之地,由此打通与西域的商道,再开丝绸之路!

到那时,宋的国力势必日渐强盛,面对北方辽国,也不必瞻前顾后,可以再行北伐之事,收回燕云十六州!

不过一来这等军国大事,依旧是太后刘娥作主,而这位大娘娘似乎并不看好速战,二来出于对狄进的信任,赵祯心中多少有些矛盾,既想要一战功成,又担心前功尽弃……

高继勋如今七十岁了,年纪比曹玮还要大,但身体却比曹玮好上不少,当然想要上阵杀敌是肯定办不到的,不过坐镇渭州,确实是上佳的人选。

至于最后的知州,更是让赵祯最满意的。

当然,一旦诸路正式划分,官员任命势必要有所变动,吕夷简身为宰相,对此也有了举荐人选。

范雍依旧知延州、夏竦则由永兴军转为知秦州、高继勋知渭州、狄进知庆州,四人分兼四路都部署司事,分领四路军事!

而现在,吕夷简正式表态了。

从陕西分路开始。

终于要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赵祯喜悦之际,却又按捺不住双喜临门的渴望。

他希望速战!

对于西北之地分为四路的想法,朝堂之上早有讨论,范雍、夏竦和刘平奉命前往西北经略时,其实就有了四路的职权划分。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想到能一战把李德明打得丢盔弃甲,这般凄惨,如今不是西北要防守,而是考虑着是否杀入西夏境内,显然是不需要这么细分陕西的,反倒未来可以将河西的土地重新回归陕西的治下。

所以明眼人都知道,吕夷简这个时候上奏此策,显然是坚定地支持“和党项,灭李氏”的战略不变!

“吕相公上书,拟正式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再有诸位能臣,分领四路军事……”

赵祯看着手中的奏劄,抿了抿嘴,神情有些复杂,但最终想想,还是点了点头:“甚好!”

张美人被查出身孕时,正赶上对夏用兵的关键前夕,当时李德明还未率兵打过来,如今李德明于三川口大败,灰溜溜地逃回河西,张美人也未有小产之类的风波,已是接近临盆。

阅读大宋神探志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