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荒笔记)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书中体现的回归自然、遵循自然,降低物质欲望,自给自足和崇尚诗意栖居的精神,都搔到了帝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痒处。

正是看到这一点,晋桐才盘算着写一本《大荒笔记》。读者群很明确,就是那群喜爱《瓦尔登湖》的人。

他的目的简单,就是赚稿费!不考虑政治,甚至尽量淡化政治因素。

新营地建成后,无论功能、坚固程度还是美观方面都远超旧营地。

包括:两座地窨子,男女各一;

两个小型厕所,男女各一;

两个爱斯基摩式雪屋,菜窖、浴室各一;

一个模仿打鹿人“奥伦”的高脚仓库——在营地旁边的小树林里,存放干肉、麦种、粮食以及过季的衣物,防止野兽及小动物的侵入;

一个用泥巴和树枝搭成的马棚兼狗窝——用几根圆木搭成人字形骨架,糊一层泥墙,再盖上干枯的羊草,在两头开门,这叫马架子。

营建家园时,文明社会的知识很少用到。

更多时候,我们向打鹿人学习,向拓荒的汉民学习,向遥远的爱斯基摩人学习,整个过程仿佛一场追根溯源的返祖仪式。

比如高脚仓库,要选四棵呈长方形对角的树,在高出地面三米处砍去树头,上面横铺木杆,形成底座。再弯折树枝做成半球顶棚,覆盖桦树皮,用柳条捆扎结实,一侧开门。

为了防范野兽,我们把四根柱子的外皮剥掉,打磨光滑,使动物不易爬上。

为了取物方便,毛志刚把两根粗树干捆在一起,每隔一小段砍一个凹格,作成梯子。

荒原上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我们与自然。

生存的需求压倒一切,但劳作并不觉得辛苦,反有一种返璞归真,洗涤灵魂的错觉。

这种自我感动或许有些俗气,人类的先民可从未因盖了一个仓库感动到泪流满面。可有几人能免俗呢?

……每日用水仍依靠河中凿冰,用爬犁拉回。自然地,挖井被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要选好地点,分析能否出水。这不是问题,最佳开凿点在我们居住的地窨子后头,步行两分钟就到。

第二步是准备材料,如井架、轱辘、井板。

所谓井板,是指挖井过程中,为防止井壁坍塌,在内壁镶上的木板。我们的井板是用上好柞木做的,有一寸厚,一尺宽,一米长。

打井本应选择温暖的季节,因为冬天很难挖开冻土。

许晶晶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圈作为井口。仿佛某种祈福仪式,我们在圆心生火,让篝火烧了一夜,次日早上才正式开挖。

先挖开一个大坑,上大下小,越收越窄。

……八个男人组成的打井队干了一整天,天黑时,井深接近两米,下面渐渐收窄,只能容纳四个人同时工作。大家累的不行,就停下来回去休息。

次日上午,我们都傻眼了。

好不容易挖掉冻土,露出的新鲜土壤又被冻上了!新冻土象牛皮糖一样结实,挖起来极其费力。

我们由此也得到一个教训,决定分组工作,昼夜不停。

……单靠臂力无法将土抛出井外。在毛志刚的指挥下,井口支起了井架,安上轱辘,用柳条筐把土一筐筐提到地面,进度明显慢下来。

此时开始同步镶嵌井板。这是个技术活,木板得紧贴井壁,利用榫卯结构,接成六边形。从井口往下一层一层地铺,必须严丝合缝。

一开始只有毛志刚能干这份活,但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巧,很快就有人能替换他了。

天黑后,我们燃起火堆,井下挂起煤油灯,轮班干活。

蒙老天照顾,挖井的几日没有雨雪,月亮也洒下银色光芒为我们照明。

北荒的土地深处混杂着鹅卵石、砂石,所幸许晶晶的选址让我们避免了大块的岩层。虽然困难重重,还是越挖越深,井下空间仅容两人背靠背工作。

干累了换人,休息者每每唱起流行歌曲:

月色那样模糊

大地笼夜雾

梦中的人呀,你在何处

远听海潮起伏

松风正哀诉

梦中的人呀,你在何处

夜莺林间啼哭

草上溅泪珠

梦中的人呀,你在何处

……井深八米,只容一人下井。空气不流通,劳动量又大,干活的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接近九米,还没有出水。

有人担心会不会挖错了地方。许晶晶坚持说再挖深一点,肯定出水。

这时轮到我下井。我挖了一会儿,发现土壤有异,有种湿湿的感觉,跟头顶其他人一说,大伙儿都欢呼起来,离出水不远了!

可干了大半个小时,还是没见泉涌。我有些累,顺着绳子爬了上去。

陆天锡接替了我。他先镶井板,完成后才继续开挖。只挖了几铲,就大叫一声:“出水了!”

这时,井底还有些残土,陆天锡拼命装土,让上面赶紧提。

水淹没脚踝时,他才喊我们拉他上来。地下水冰凉,他的脚冻得有些不听使唤。

许晶晶把棉袄拿来,让他赶紧穿上跑步,好一阵才缓过来。

……夕阳西沉,只剩一抹红云映照坡林。红妆素裹的北国,好似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

晚上,女生们煮了白菜饺子,每个人都吃到肚子溜圆。

……

“哪有肚子溜圆?也就比平常多吃了一点!”陆天锡读到这里抗议道。

“艺术地夸张一下嘛。”晋桐不以为意。

吴锐也来了兴趣,把《大荒笔记》前面几篇要来,饶有兴致地看了一会儿,道:“现在市面流行的是鸳鸯蝴蝶派。写实散文也有人喜欢,如果有好口碑,销量说不定能指望一下。”

曹动赞同道:“要是通信方便,倒可以寄给《品报》,逐期刊发。他们最喜欢这个调调。”

“可惜荒原没邮局!”陆天锡叹了一口气。

吴锐把四篇看完,交还晋桐,“叶封贤弟,我支持你继续写下去,虽然不能发表,但明年冬天,咱们找机会把稿子寄出去!我在松江文学圈有些朋友,能帮上一点忙。”

“没错!把大荒笔记刊发天下,让全国百姓知道我们华解是一群真正的好汉!”陆天锡斗志昂扬。

晋桐倒没有从宣传的角度来想这件事,也不准备更改初衷,修正整体构思。

有意的宣传反不如无意的神来一笔,世事大抵如此。

“前四篇是《北上》、《扎营》、《考察》、《打井》,下一篇写什么?”曹动问。

“下一篇?”晋桐挠头,“大家先把工作干出来,我才有的写呀!”

吴锐闻言大笑,“这话是正理!不管是建设家园,还是文学创作,都要扎扎实实,先把工作干出来!”

……搬家持续了二十天,我们用马拉爬犁一次次往返,运输麦粉、白菜和木柴。

单是运输用不了这么久,但需要在新营地盖起宿舍、厕所和仓库才能移居。

这样的作品或许小众,却符合他在大齐文化圈第一次亮相的身份。

……

《打井》

陆天锡偏着头看了一会儿,道:“有意思!”

正在读《瓦尔登湖》的曹动凑过来,“笔记?我瞧瞧。第四章,打——井?”

标题下面是题记:

文字可以朴实无华,甚至可以写成流水账,描写单调也不怕,只要有情怀就够了。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一群坚强的人面对北大荒残酷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地建设家园,活出人生趣味的故事。

《瓦尔登湖》米国出版已有几十年,但被翻译引入大齐,掀起较大反响也是近年的事。这书本质上是田园牧歌时代对工业文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一次反击。

大齐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成功变身工业国,《瓦尔登湖》才有了在中国流行的基础。

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写日记?”陆天锡凑过头。

“笔记,记录我们在北大荒的生活。”晋桐往手心呵了口热气,捡起钢笔继续写。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肩头

这几句截自海子评论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的一首诗。晋桐的如意算盘是在每一篇开头都借用几句后世诗词。

大雪纷飞,天光黑暗。

这样的日子没法干活。大伙蹲在灶火旁,借着光读书。

晋桐找了个木墩子当桌面,蹲着写《大荒笔记》。

阅读帝国的良心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